07-06
19

[转贴]归纳整理《 初烧古典必读 》和《 初烧古典必读 》补充

《 初烧古典必读 》转自耳机论坛 老军医

        如果你爱上了古典音乐,想较为系统地购买一批CD收藏及欣赏,如何入手才是捷径呢?如今是商品空前丰富、供大于求的时代,跑进唱片行,只见各种牌号、各种价格的古典音乐CD琳琅满目,令人有无所适从之感。如果瞎买一气,很可能将来后悔。笔者根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向刚开始收集古典音乐的朋友们做如下建议:

第一步,着手建立基础曲目CD库

        不要单凭杂志书刊的零碎推荐无系统地乱买一气。所谓基础曲目,也就是历来最受欢迎、音乐厅演出次数最多、灌录CD次数也最多的那些经典曲目,如贝多芬、勃拉姆斯、老柴的交响曲、4大小提琴协奏曲、10大钢琴协奏曲、歌剧“茶花女”、“卡门”,等等等等。这些最经典的曲目还是喜欢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必备的,即使你现在觉得不喜欢某位作曲家,但他最伟大的作品还是应该收藏的。即使您觉得没必要收藏,很有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和心智的成熟,你终究还是会爱上他!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不要盲目的轻易购买一些不是很熟悉的作品,尤其是在你并不熟悉这个作品的作者,指挥及演奏的情况下,因为这样很有可能你买来就会发现其实它根本就不适合你,而且更惨的是它丝毫没有收藏的价值。


        建立基础曲目库时,我的建议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买大牌唱片公司的“廉价双片系列”或者拿索斯的CD,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覆盖面。曲目最好全面地覆盖巴洛克、文艺复兴,古典过渡时期、晚期浪漫派时期、民族乐派,经典歌剧等等古典音乐的各个发展时期的各种风格。 


        所谓“廉价双片系列”,是指大牌唱片公司推出的廉价系列CD,如德国唱片(DG)的双子星系列、荷兰菲利浦公司的DUO系列、小天使系列等。这些系列的CD都是一套两张,只卖一张正版CD的价钱,它们之所以便宜,一是因为里面的录音都是已出版过的老版本,版权费相对较低,所以厂商的利润比较容易满足;二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家知道,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不同,往往老是录音反而比新近的更精彩。特别是一些经过时间考验被证明是优秀的经典版本,出现在“廉价双片系列”中时,尤其值得购买收藏,比化大钱买新近的录音合算得多。

      上面提到的各个大牌唱片公司的“廉价双片系列”大致来说水准都是很高的,指挥家、演奏家和乐队也大多为名家,保险系数很高,说得再详细一些的话,DG的特色是德、奥作曲家的曲目,而且它的演绎几乎都是德、奥学派的演奏家、指挥家和乐队,但总的来说DG的录音素质不算超群。

      荷兰菲利浦的DUO系列录音水准超卓,音色精美、气氛亲密,最精彩的要算小编制的室内乐,几乎张张都够得上精品。室内乐爱好者应该多关注DUO系列。

      DECCA的特长是大场面的音乐以及歌剧,其60年代的录音有音效杰出而闻名,喜欢大型交响乐和歌剧的朋友可以把注意力多放在Double Decca上。

      EMI的录音效果比较中庸,多半是温暖厚实的风格,Forte系列里宝贝很多,演绎、曲目都比较经典,虽然价格比其他公司的“廉价双片系列”贵一些,但还是物有所值。


最廉价的拿索斯CD要专门说说

        许多乐迷、特别是部分资深乐迷对拿索斯CD一向存在某种偏见,认为演奏家和乐团都没有什么名气,录音也参差不齐,还不如买大牌公司的廉价双片。我也同意这些顾虑不无道理,但总的来说,拿索斯近年来的录音地素质是越来越好了,凡是1992年后制作的较新的录音,水准许基本可以放心,很少败数,尤其是小编制的作品,精品不少,大编制的大型交响音乐相对来说稍差一些,但也有不少成功之作,可以参考英国权威性的《企鹅唱片指南》里的评价,凡被评为三星级的,一般都不会失望。

        至于演奏家,大家要知道,拿索斯CD之所以便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依靠尚未出名,但水准优良的演奏家和乐团。他们的要价比大牌明星低得多,但很多时候艺术水准并不在大腕之下。很多崇拜大腕明星的乐迷只听大腕的表演,还没有听,明星效应已经先入为主地对他做了“大师的演奏一定精彩”的心理暗示,结果即使大师发挥得不好,他也会肓目叫好。如果撇开心理暗示,不带任何偏见地去听一些拿索斯CD的精彩演绎,我们应当承认,拿索斯里确实有不少好东西! 
      
        买拿索斯CD系列前一定要搞一本拿索斯的CD目录,因为里面很详细地注明了每张CD获得的评价和奖项。这些信息是选择购片的重要指南和参考。毕竟在精品为主的群体范围之内也会存在着一些不为人所爽之处。 

        建立基本曲目库时,还要特别当心那些包装很花哨历数万千精品于一身的所谓“精选集” (Best of XXXX)。不是说这种“精选集”不能买,而是要注意鉴别。很多精选集CD里的曲子确实很经典,但它是把每部作品里抽取一小段,如一个乐章,有的甚至一个乐章也不全,拼揍成一张曲目似乎很多、似乎内容很丰富的大杂烩。这种断章取义式的“精选集”我不建议买,因为几乎可以肯定你将来会后悔、会把它丢在一边。即使有自己很喜欢的曲子,为了那一俩首曲子来花一大笔资金也是投资过大,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得不偿失。

        古典音乐的欣赏是讲究完整性的,把每部作品里抽出一段(往往是最好听的一段)拼凑在一起,初看好像很浓缩,很适合“初听者”,但初听者肯定是要成长的,肯定是要成熟起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对古典音乐不求甚解的初级阶段上。一旦初听者成熟起来,他就必然要知道作品的完整全貌,必然要听整部作品。那时,这些七拼八凑的“精选集”就失去了价值,只能被打入冷宫了,岂不浪费很得?倒不如一开始就买比较完整的“精选集”,这样,这张CD将来还是有价值,还是有欣赏的机会。 

        所以我推荐大家购买的,是那些收集完整曲目的“精选集”。菲利浦DUO系列这点做得很好,里面有很多Best of XXXX的CD收的都是完整的作品,而且选曲非常精密,反映出唱片制作人的水准,值得称许。


第二步,也归纳成一句话就是:缩小范围。

        在古典音乐的茫茫大海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大家知道,在建立基本曲目库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接触到古典音乐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很多作曲家的东西,同时也会对很多一流的乐队、指挥家、演奏家和演唱家有所了解。只要做个有心人,听的同时作些心得记录,并参考一些介绍音乐家和音乐史的辅助书籍读物,不必是很艰深的专业读物,只要浅显的入门书籍即可,就会在建立基本曲目库的过程中逐渐熟悉各位作曲家作品的特色,以及表演艺术家们的演奏特色,以便从中选择你所喜欢的作品及演绎,避免你所不喜爱的。一本笔者十分推荐的经典读物是已故的杨民望编著的《世界名曲欣赏》 (上海音乐出牌社)。 

        慢慢地,你就会把古典音乐从17世纪到20世纪的发展线条串起来:从洋溢着勃勃生机的复调风格占主导地位的巴洛克时期(巴赫、亨德尔),到淳朴典雅的早期古典时期(海顿、莫扎特),到开辟出一个新天地的乐圣贝多芬,再到优美清新的早期浪漫派全盛时期(舒曼、李斯特),发展到19世纪末的铺张绚丽的晚期浪漫派(瓦格纳、布鲁克纳和马勒)与回复古典几格的勃拉姆斯之间的两大阵营的对峙……你不可能喜欢所有这些,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快从中找到最合乎自己性格的那一部分。这样,以后的购片和欣赏就可以大大缩小范围。

        慢慢地,你还会知道,乐团的风格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德国乐团的风格是厚重、沉稳、大气,善于表现德、奥经典曲目,法国乐团和意大利乐团风格比较散漫自由一些,或者说“浪漫”一些,美国乐团豪放粗犷,偏向热烈外向,不如欧洲顶尖乐团细腻、讲究音色(但也有例外如波士顿交响乐团)。慢慢地,你还会分辨海菲茨、斯特恩、格鲁米欧等小提琴大师音色和演绎差别,鱼宾斯担、里赫特、塞尔金、肯普夫、布伦德尔们的钢琴艺术的不同……

        虽说欣赏古典音乐是欣赏作品本身,从道理上讲演奏家应该是次要的,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演奏家的魅力历来一直是吸引乐迷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乐迷们、特别是有经验的资深乐迷们,不仅要听作品,还对演奏家特别地讲究。近年来,一些世界知名的演奏家纷纷来国内演出,特别是北京和上海两地的音乐厅,已留下了帕尔曼、朱克曼、斯特恩、穆特、郑京和、夏利、迪图瓦等指挥名家的足迹。当这些大牌演奏明星来访举办音乐会时,你说是冲着演奏曲目而去听的乐迷多,还是冲着演奏家而去的乐迷多呢? 

           随着对音乐演奏家熟悉程度的渐渐提高,你还会懂得一个道理;没有一乐团、一个指挥家、一个小提琴家是全能的,能完善地表现所有的古典音乐。每个音乐家、每支乐团都有自己的特长——鲁宾斯担弹奏的肖邦远比他的贝多芬有魅力、海菲茨拉浪漫派时期的作品好于他拉古典乐派、欣赏傅聪的钢琴艺术基本上只能听莫扎特和肖邦、美国作曲家的作品最好还是听美国乐队演奏……等等。知道了这些,你在挑选同一曲目的不同演绎版本的时候,就会比较容易找出演绎较好的版本。当然,诸如《企鹅CD指南》之类的读物在这个方面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第三步,也就是在第二步的基础上,有目的性地选购“由你所喜爱的演奏家表演的你所喜爱的作曲家的作品”。

        到了这时,购买CD应该已经成为一种方向性很明确的行为,不再像第一步“建立基本曲目库”时那么盲目。因为你对古典音乐作品、古典音乐演奏家都已经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合乎自己口味、什么不合自己胃口,也知道谁适合演奏谁的作品。就以我自己为例,小提琴家中,我特别喜欢海菲茨、来尔斯坦、格鲁米欧等几位早已作古的前辈大师,所以就有选择性地买他们各自最擅长的曲目——如海菲茨演绎的勃拉姆斯、维尼亚夫斯基、格拉祖诺夫、格鲁米欧拉的莫扎特、巴赫、贝多芬、米尔斯担表演的古典乐派作品等等。

        注意一点,我不推荐买某位演奏家的“海菲茨全集”、菲利浦出品的“格鲁米欧全集”等,除非你钱多得用不掉,或者对某位演奏家的已达到狂热的程度。原因很简单:没有一位演奏家是全能的,全集录音中必然只有一部分精彩的演绎,必然包括一些“鸡肋”。

一些入门碟

DG 449 858-2 帕格尼尼 魔鬼的颤音/阿卡多/杜拉第指挥伦敦爱乐

PHILIPS 422 065-2维瓦尔第 四季小提琴协奏曲/阿卡多

PHILIPS 442 287-2格鲁米欧演奏四大小协

EMI 566 953-2贝多芬 第九交响曲/富尔特万格勒/拜鲁依特音乐节乐团

DG 447 412-2徳沃夏克 第九(“自新大陆”),第八交响/库贝利克/柏林爱乐乐团

DG 00289 477 5324《小克莱伯纪念专辑》勃拉姆斯第4交响,舒伯特 第8“未完成”

PHILIPS 420 700-2巴赫 第1-2小提琴协奏曲

RCA 09026-61495-2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 小提琴协奏曲/海飞兹/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

RCA 09026-61503-2斯托科夫斯基 狂想曲 俗称“白头佬” 小克莱伯指挥 贝多芬 第五(“命运”),七交响/维也纳爱乐

DG 447 400-2 大荷花 中价版 企鹅三星带花 贝多芬 第四,六“田园”交响曲/哥伦比亚乐团

SONY SMK64462 SONY中价版 企鹅三星带花! 贝多芬 第3“英雄” 第8交响曲/瓦尔特/哥伦比亚交响乐团

sony smk64461 SONY中价版 贝多芬 4、5钢协/肯普夫/赖特纳/柏林爱乐管弦乐团/柏林爱乐

DG大荷花447 402 2 贝多芬 第5钢协。三重协奏曲,小协/科瓦切维其/谢林

PHILIPS 442 580 2(2张盘) 柴可夫斯基 4,5,6交响/穆拉文斯基/列宁格勒爱乐乐团

DG 419 745 2(2张盘) 布拉姆斯 第4交响曲/小克莱伯

DG 457 706-2 大禾花 布拉姆斯 第2,3交响曲/瓦尔特/哥伦比亚乐团

SONY SMK64471 四大小协 米尔斯坦 演奏 勃拉姆斯 柴科夫斯基 门德尔松 祖克曼演奏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

DG 453 142-2(2张盘) 四大小协 贝多芬 布拉姆斯 门德尔松 柴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格鲁米欧

PHILIPS 442 287-2(2张盘) 布拉姆斯 小提琴协奏曲 第3小提琴奏鸣曲(天使录音) /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塞尔指挥克里夫兰交响乐团

EMI 567 974 2 贝多芬 第5钢琴协奏曲/米开朗杰利/朱里尼/维也纳交响乐团

DG 419 249 2 柴科夫斯基 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和拉赫玛尼诺夫 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李西特/卡拉扬,WISLOCKI指挥

DG 447 420-2 布拉姆斯 第1,2钢琴协奏曲 幻想曲OP.116/吉列尔斯/约胡姆/柏林爱乐

DG 449721-2 (2张盘)大禾花 萧邦 1&2钢协/齐墨尔曼/波兰节日乐团

DG 459 684-2(2张盘) 拉赫曼尼诺夫:第3钢协,柴可夫斯基:第1钢协 阿格里奇钢琴,夏伊/康德拉辛指挥柏林广播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PHILIPS 446 673 2 莫扎特 伟大钢协1 第19、20、21、23、24钢琴协奏曲 两首回旋曲/布伦德尔 钢琴

PHILIP DUO 442 269-2 (2张盘) 比才 “卡门”第1、2组曲/“阿莱城的姑娘”第1、2组曲/迪图瓦/蒙特利尔交响乐团

DECCA 466 421-2 三星带花

《 初烧古典必读 》补充   http://blog.sina.com.cn/u/4bed839d010006zz

买古典音乐唱片的八条心得

       1999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正确的选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大到决定人生的道路、寻找婚姻的伴侣,小到日常购物都无不如此,因为可依的“法”太多了,也就成了无法可依。而一个乐迷,面对茫茫的片海,想选购到称心如意而不返悔的古典音乐唱片,也同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里笔者不想提供什么“购片法则”,只把自己在多年购片中形成的几点体会罗列出来,供乐迷朋友们参考。

  一、购买自己喜爱的曲目。

  我们这些乐迷购片是为了聆听欣赏,不是为了当收藏家,因此购买唱片一定要从自己的口味趣好出发,对那些自己喜爱的作曲家作品、音乐流派、音乐体载及演奏形式不妨多买,反之则可以不买或尽量少买。比如有人不喜爱巴洛克音乐,有的接受不了勋伯格、梅西安等人的现代音乐,有的听不懂歌剧,有的觉得室内乐不痛不痒,那就没有必要把这类唱片买回来,不妨把钱花在那些能让自己听后心动的唱片上。同样,对自己不喜欢的演奏家录制的唱片也不必去凑热闹。如有人对古尔德的演奏风格不以为然,就没有必要收集他的唱片。说到底唱片买回来是给自己听的,而不是向别人炫耀的。这就好比找对象,自己不喜欢,别人把他(她)说得再好也没有用。然而这一条做起来并非容易,笔者刚开始购买唱片时就是如此,明明不喜欢某个曲目,但因为该片为名家大师演奏,被唱片指南好评或朋友的极力推荐还是买了下来,结果被束之高阁,劳民伤财。而一些自己喜爱的冷僻曲目因不见评介而不敢下决心买下来,结果失之交臂,后悔不已。

  二、要有一个较为长远、系统的购片计划。

  作为一个真正的爱乐人,购买唱片就是伴随一生的事情,可谓“听到老,买到老”。因此从一开始就应该有一个较为长远的规划,增强购片的系统性,防止零敲碎打。比如,哪些作曲家的作品要尽可能地收齐,哪些作曲家只买他的代表作;哪些成系列的曲目要收集同一个指挥或演奏家演录的全套唱片,哪些则分别购买不同的指挥、演奏家演录的单片等等。事先有了这样的规划,购片时就能有的放矢,避免盲目购片造成的曲目重复,不花冤枉钱。这方面笔者很有些教训,最初购片时便毫无计划,零敲碎打。比如笔者先后买了莫扎特的两首弦乐五重奏和单簧管五重奏,后来又见到PHILIPS公司录制的莫扎特全部五重奏的套装唱片,只得再掏一次腰包。又如笔者买了两张卡拉扬指挥的布鲁克纳交响曲,几年后在一家唱片店见到卡拉扬指挥的布鲁克纳全集7折出售,买也不是,不买也不是!有了这些教训,在后来的购片中就有了系统性。笔者十分喜爱室内乐,就决定一些室内乐大家的作品非全集不买,如贝多芬的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大提琴奏鸣曲就分别是斯特恩/罗斯/伊斯托明,意大利四重奏组,罗斯托波维奇/李赫特等人演录的全集;莫扎特的“海顿四重奏”、钢琴三重奏分别为布达佩斯四重奏、美艺三重奏演录的版本;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德沃夏克及巴托克、福雷、普朗克等人的各类室内乐作品也都购买了全集。当然,这些全集必须是非买不可的优秀演绎。一般说来室内乐比较适合购买全集,而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的全套唱片的演绎水平则往往参差不齐,很难做到张张令人满意,不妨“化整为零”,购买不同的指挥家、演奏家的单张唱片来凑成全集。比如笔者收藏的贝多芬、舒伯特、莫扎特、布鲁克纳、肖斯科塔维奇的交响曲就是如此;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也是由七、八位钢琴演奏家的版本组成全集的。

  三、不要排斥单声道唱片。

  这方面笔者曾走过一段弯路,那是在购买 CD唱片的初期,自己给自己定了一条规定:“非立体声唱片不买。”虽然这一错误很快就得以纠正,但已经错过了一些极有收藏价值的老唱片。CD作为一种高度保真、科技含量较高的声源载体理所应当是和立体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然而一大批杰出的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及演奏团体偏偏生活在立体声尚未诞生的时代(50年代之前),他们的绝大多数录音都是单声道,且音质不良,对听惯了高保真立体声唱片的乐迷们来说,的确不好接受。但如果因此而拒绝聆听、购买、收藏这类老唱片,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做的结果是把一大批优秀的演绎拒之于门外,在本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面前人为地树起了一道障碍!要知道这些单声道老唱片中的“宝贝”实在太多了,可以说其中包括了20世纪最精彩演绎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老唱片是和克莱斯勒、布什、施纳贝尔、柯克托、卡萨尔斯、季雷金、海飞兹、梅纽因、福特文格勒、巴克豪斯、托斯卡尼尼、尼基什、门格尔贝格、库基维茨基、蒂博、埃尔曼、福尔曼、皮雅蒂戈尔斯基、布莱恩、卡鲁萦、夏里亚宾、卡拉斯及布什四重奏组、布达佩斯四重奏组、“黄金”三重奏组等光辉灿烂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些老唱片中甚至可以听到格里格、萨拉萨蒂、约阿希姆、拉赫马尼诺夫这样一些作曲和演奏大师演奏自己作品或他人作品的珍贵录音!在这些大师当中,有的全部录音都是单声道;有的虽然赶上了立体声时代,但其技艺已走下坡路(如梅纽因),要领略其风采,仍旧要听早先录的单声道唱片。说到音响效果,就笔者所听的一些单声道老唱片来看,也不能一概而论。从录音时间上讲,四五十年代的录音完全可以接受,有的唱片还颇为“发烧”呢;二三十年代的录音背景噪音较大,层次不清晰、音场也较窄,但还可以忍受;20年代以前的录音则就需要有点“耐心”了。

  从录音内容上讲,单声道录音对器乐独奏、室内乐影响不算大,而对交响乐、歌剧的影响就很明显。此外,录音室的录音要好于现场录音。总之,假如你是个真正的爱乐人就不应该排斥单声道唱片。想一想:如果我们不听克莱斯勒的那些老唱片,我们对这位天才演奏家的认识就只能永远停留在音乐辞典的介绍上;而不听梅纽因三四十年代的录音,又怎么知道什么叫神童!

  四、不要只认“三星带花”唱片。

  著名的《企鹅唱片评鉴》被介绍到中国后,目前已成为乐迷购片藏片的权威指南。然而有不少乐迷过于迷信这本评鉴推选出来的“三星带花”唱片,非“带花”不买。笔者也曾有过一段“恋花”时期,后来等了解了“企鹅”评选唱片的方法后才纠正了这一错误。所谓“三星带花”唱片是指该唱片具有某个方面的特点或长处,而在三星的基础上给予的加评,这些特点,或长处,或是表现力上,或是录音上,或是商业价值上,或是唱片的价位上。然而这些特点和长处并不意味着这张唱片就一定比不带花的三星级唱片好。比如某张唱片因为录音特别有光彩而“带花”,但它的演绎并不见得就比不“带花”的三星级唱片精彩(同一曲目);又如某张唱片因为演绎有光彩而“带花”,但这张唱片很可能是老录音;再如有的唱片“带花”是因为演奏者已经去世或不再录音,是“绝唱”。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三星带花”唱片三颗星中有一颗或两颗星评委持保留意见(加括号表示)的原因。而一些不“带花”的三星级唱片在某一个方面要比“带花”唱片更为精彩,典型的例子是卡萨尔斯拉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被评为三星级,但它的演奏水准无疑在被评为“带花”的罗斯托波维奇版之上;而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海菲兹的演绎也无疑比被评为“带花”的施耐德汉版更为精彩。当然也有一些“带花”唱片的确比“三星级”唱片更为出色,如鲁宾斯坦弹的肖邦夜曲、施纳贝尔弹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就是如此。总之,依据“企鹅”的推荐购片,应从“花”扩大到三星级才是。

  五、注意购买一些版本稀少的唱片。

  到目前为止,音乐史上重要作曲家的经典曲目都已经翻制或重新录制成CD唱片,各种版本琳琅满目,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柴科夫斯基这样大师的作品更是比比皆是,少则十几个版本,多则四五十个版本,而名种唱片指南和报刊评介文章反复推荐的也都是这些经典、名曲。对这些人人皆有的“大路货”唱片固然要买、要收藏、但同时也要注意购买一些唱片公司出的不多、版本稀少的“冷门”曲目。录唱片不多的曲目并不见得就是没有购买和收藏价值的音乐。有的是因为作曲家名气不大;有的是因为音乐太“阳春白雪”难以博得普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有的则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作曲家和其作品不为外界所知;因而录制发行这样的唱片难以获得较大的商业利润。如德奥经典作曲大师的一些较为冷僻的室内乐、苏俄、东欧、北欧一些不太出名作曲家的交响乐和室内乐,法国近现代作曲家的一些室内乐作品,英、美一些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等。就笔者所听过的一些曲目来看,其中不少都是音乐精品,有些作品完全可以用“好听”来形容。如海顿和莫扎特的小提琴、中提琴二重奏鸣曲、舒曼分别为圆号、单簧管、双簧管与钢琴写的室内乐;法国作曲家普朗克的全部室内乐,福雷的钢琴四重奏、五重奏;俄国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卡林尼科夫的交响曲,波兰作曲家古雷斯基的第三交响曲,匈牙利作曲家多纳尼的室内乐作品;美国作曲家艾夫斯的第三交响曲、罗饶、罗尔格德的小提琴协奏曲;维尔瓦弟的很多作品,勒克莱尔、蒙东维尔、吉耶曼、马兰等巴洛克音乐家所写的一些作品等。购买和欣赏这些较冷僻的唱片可以开阔眼界,增强音乐修养,较为全面地接触人类的音乐财富。同时,因为版本少也就提高了唱片的收藏价值。

  此外,有一些改编曲唱片也是值得购买的。这些唱片往往都是“独版”。如用钢琴演奏的贝多芬交响曲,用弦乐四重奏演奏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用大提琴演奏的勃拉姆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及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用管弦乐演奏的肖邦、舒伯特钢琴曲等,这些唱片虽然不“正宗”,但却别具一格,“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与原作对比来听。

六、不要忽视不太出名的唱片品牌。

  购买名牌产品是现代消费者最显著的消费心理,乐迷也不例外,笔者最初购买唱片就把眼光紧紧盯在DG、EMI等六大唱片公司的品牌上,然而时间一长就发现这种择片之道是片面的。那些名气不大或制作规模较小的唱片品牌并不就是低品质唱片的同义词,相反,这些品牌中有很多难得一见的唱片精品或珍品,具有很高的购买和收藏价值,是大厂名牌唱片所不能取代的。像国内市场上能见到的Vox(美)、Erato(法)、Bis(瑞典)、Chandos(英)、Melodiya(俄)、Orfeo(德)、Testament(英)、Supraphone(捷克)、Hyperion(英)、Harmonia Mundi(法)、Virgiw(法)、Pickwick(英)、Eiektre Nonesuch(美)、Finlandia(芬兰)等品牌就是如此。其特点:一是灌录罕见曲目。如Chandos、Hyperion、Harmonia Mundi、“拿索斯”等录制的一大批巴洛克乃至文艺复兴、中世纪的音乐作品;Eato、Chandos录制的法、英现当代一些作曲家的作品;Bis、Finlandia录制的北欧一些不太出名的作曲家的作品;Melodlya录制的前苏联及俄罗斯作曲家作品等,都是难以在大公司唱片目录上找到的。二是拥有自己的“看家宝贝”。如美国Vanguard公司就拥有小提琴大师埃尔曼的录音母带,捷克Supraphone则有库贝力克在“布拉格之春”演出的实况录音,前苏联的几位“大腕”的早期录音都在Meloiya公司。一些公司曾和本世纪一些著名指挥,演奏大师鉴过录音合约,包括福特文格勒、克伦贝勒、布莱恩、施纳贝尔、吉利尔斯、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布伦德尔等,有的公司则从大公司购买3名家大师的录音版权。其中有很多都是大师的早期录音,极有收藏价值。三是旗下的艺术家虽然名气不大,但具有较强的实力,所录唱片很多榜上有名。如“拿索斯”有80多张唱片被评为“三星级”(《企鹅唱片评鉴》);Chanodo、Virgin分别有20多张唱片被评为“三星带花”;Hyperion则有18张唱片获“带花”的殊荣;Erato、Bis、Harmonia Mundi等也业绩不凡。四是唱片售价较为低廉。除Chandos等少数几个品牌外,大多数品牌走中、低价位销售唱片的路线,比如Pickwick公司的唱片仅售38元,“拿索斯”售45元,ERATO、VOX等厂牌前几年也仅售40~50元,其它厂牌也比DG、EMI等大公司便宜30~40%。因此,假如我们对这些厂牌不抱有偏见,就可以从中选到很多物美价廉的好唱片。

七、尽量购买大唱片公司出品的中、低价位唱片。

     目前各大唱片公司出品的唱片均以正价、中价、廉价、超廉价四个价位发行,国内分别为138元、110元、90元、130元(两张)。有的乐迷把“便宜无好货”这一古训运用到购片上来,认为正价片的品质最好。故买DG的唱片只认“大黄标”,买PHILIPS的只认“金线”系列,买RCA的则只认“红印签”,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唱片的价位和品质并无必然的联系,中、廉价位的唱片只是正价位唱片的再版片,并不是把名家大师的唱片卖正价,而把次一级的演奏家的唱片定为中、廉价位来卖。正价片再版后定为中、廉价位是因为制作唱片的成本已经收回或基本收回,而以较低的售价来进一步获取利润。一般说来,正价片发行数年后都将再版,故正价片当中的好片子在中、廉价片中都能买到,只是唱片曲目搭配不同,唱片封面有所改变而已。这几年国际唱片界竞争激烈,各大唱片公司纷纷推出“小双张”唱片,两张唱片仅售一张正价片的钱,为超廉价位。目前DG推出了三个系列,EMI推出了两个,DECCA和PHILIPS各推出了一个,其中大多数唱片都是名演绎而榜上有名,放音时间又超长,唱片装帧设计也不俗,音质保持了原先正价版的水准,是名副其实的物美价廉,应该作为购片的首选。可惜这些唱片中的大多数笔者都已经有了正价或中价版,真是相见恨晚矣!当然,并不是一概不要买正价片,如最新录制的唱片自然不能等它再版时再买。

八、注意阅读唱片封底上的文字说明。

  购片仔细阅读这些文字有助于买到放心如意的唱片。这些文字大致可分为几类:

①录音和出版时间。

  录音和首次出版时间用“○****年”表示,如○1965年。了解这一信息,一是可以区分版别。如卡拉扬曾于60、70、80年代三次录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你可以买你喜欢的那一版。二是可以确定演绎者处于哪一个演绎时期,是鼎盛期还是已经走下坡路。这一点在购买小提琴、钢琴及声乐作品时更加重要,当然有不少大师是保持了常胜不衰的。三是有利于了解当时录音技术发展的状况,如60、70年代是模拟录音的黄金时代,80年代则是数码录音尚未成熟的时期等。

②录音方式。

  用AAD、ADD、DDD、DDDD等符号表示,此外还有STEREO(立体声)、MONO(单声道)的标准。你要是“非立体声不买”那就要格外注意了。

③唱片的价位。

  表明演唱片处于哪个售价标准上(参见本刊1998年第6期《古典音乐唱片的价位和系列》一文)。

④制造(压片)地点。

  压片的质量对唱片的音质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德国压片厂的质量最好,其次是英国、法国、日本等。EMI公司的唱片近年来多在荷兰压片,音质不尽人意,甚至有放音上的问题,因此选EMI的唱片最好是在英国本土制造的。

⑤录音地点和录音师。

  录音地点有现场实况与录音室之分,二者的音响效果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唱片则是在音响效果极佳的音乐厅或大教堂里录制的。有很多唱片标有录音师的名字,当知道此张唱片是威坚逊、雷顿等顶级录音大师所录,也就不用怀疑它的录音水准了。

⑥公司隶属和版权转让情况。

  从大公司购买版权出版的唱片和原版唱片并无不同之处,且价钱较低,可放心去买。

⑦放音时间。

  这一条有助于买到经济合算的唱片。就笔者来说,假如放音时间在40分钟以下便不考虑购买——这实在太“宰”人。

  如果你已经喜欢上了古典音乐,并打算开始收集唱片,那麽我既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要告诉你。好消息是现在可供选择的唱片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多,而且价格也越来越便宜。打个比方说吧,舒曼的唱片目录在10年前大概有一份每周电视报的节目表那麽多,而现在可能比北京的电话黄页还要厚。坏消息是古典唱片业对待消费者的态度比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要傲慢和冰冷。要想更好的理解这一点,我们还得回溯一下最近的古典唱片业的历史。

  当CD在上世纪70年代末问世的时候,古典唱片业正处在与现在一样困难的时期。市场上充斥着同一首作品的无数个录音版本,唱片公司和经销商们拼命的向消费者兜售,可是依然找不到开拓市场的好办法。

  而CD的问世似乎带来了曙光,乐迷们被迫将他们手中的LP唱片换成CD,从而带来了一股购买的狂潮。可是唱片公司并没有把这笔利润全部用在已有母带的混音和转制上。所谓的大厂牌,像Universal(原Polygram)、Sony、RCA、EMI以及Warner等,继续投入巨资,使用不同的艺术家,一遍又一遍录制那些经典曲目。这样做的后果无疑是增加了唱片录制的成本,从而造成了当CD空白光盘的价格在不断下降的时候,CD唱片的价格却在不断提高的奇怪现象。

  这时候,一些突发的偶然事件再次挽救了正在走向歧途的古典唱片业,比如“三大男高音”的空前成功使得唱片公司把目光重新投向他们仓库里的母带,于是一些优秀的老LP唱片经过混音和转制,以中价版或者廉价版的CD形式再次投入市场。

  与此同时,古典唱片的销售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小小的变化。以服务为导向的独立唱片经销商逐渐被大型的唱片连锁店所取代。尽管连锁店的唱片品种要比小经销商们多,但不幸的是,他们不能给消费者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在这方面,那些年轻的店员们毕竟比不上一个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老店主,因为懂得一些“古典唱片”与懂得一些“古典音乐”之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

  那麽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理解这种纷杂的局面呢?好的一面是,如今古典音乐唱片的规格(包括演奏和录音)都普遍很高。从严格的技术角度(完整并正确的诠释一部作品的能力)来看,只有极少数的唱片是失败的。另一方面,每一个经典曲目几乎都有上百个演录版本,所以我们最好遵循如下的挑选原则:

一. 演绎的水平与唱片的价格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新出版的唱片总是按正价版发行,而再版唱片的价格就要便宜一些。这只是年代与成本的差距造成的,与品质无关。同时,那些廉价的厂牌,比如NAXOS就像我们证明了低廉的价格并不一定意味着艺术品质的降低。

二. 录音的水平与唱片的价格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唱片归根到底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水星的Living Presence系列与RCA的Living Stereo系列再次证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模拟录音技术已经十分出色,数字录音与否真的无所谓。

三. 阅读乐评文章。

  必须说明的是,阅读乐评的目的并不是想要知道孰对孰错,我们是要通过阅读来比较自己的观点与作者有什麽不同,从而发现自己喜欢的风格和品味。尽管各种乐评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是我们会发现对于那些伟大的唱片,好的乐评的观点总是一致的。比如对于卡拉斯的《托斯卡》,或者小克莱巴的《贝五》。

四. 多花些时间,慢慢品味。

  欣赏古典音乐最大的障碍不是作品的复杂性,而是它们的时间一般都很长。一首协奏曲或者交响曲相对于一首流行歌曲来说,就好比一个大教堂和一个小木屋的区别。当然越长并不意味着越好,但是花上一个小时的时间去聆听一首优秀的古典音乐作品是完全值得的。可是古典唱片业好像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也不打算说服消费者去这样做。相反的是,他们编辑发行了各式各样的“古典选萃”,以此来满足大多数消费者不会超过5分钟的集中注意力。这就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印象:那些完整的作品只是供专家们或者那些拥有国际象棋大师般超长注意力的人们去听的。这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如果你愿意多花些时间,古典音乐永远都会带给你美好的享受。当你买了一张新唱片的时候,多听上几次吧,因为每一次你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对于那些经典曲目,尝试着多购买一个版本。一座教堂在日落时分和烈日当头时的景致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演绎方式会给同一首作品带来不同的味道。

五. 古典音乐是一种娱乐方式。

  对于普通乐迷来说,聆听古典音乐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而不是一种文化责任或修行。一首音乐作品可能是宏大的、庄严的,或者严肃的,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到它的娱乐性,比如《哈姆雷特》,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去理解它的深刻内涵。
如果能够遵循以上五条原则,相信你已经找到了选购古典唱片的正确态度,那就是一种敢于冒险的自信精神。随着听过的音乐越来越多,你个人的欣赏品味将会自然而然的形成。

 

评论: 2 | 查看次数: 23003
文章来自: 泡泡熊·BLOG
引用通告地址: 查看引用地址
Tags: 古典 音乐 入门
相关日志:
  • 1
赵大宝 [2007-08-20 11:34 AM]
引用来自 benben 引用来自 benben
呵呵。谈不上发烧...只是比较追求音质``
有机会还是得向你多学习。看你的生活过得真丰富..羡慕中```

Thanks,古典音乐这东西如同京剧,爱好是进阶的基础,可以先听听经典的曲目,实际上我们在各种媒体上都听过的,不妨拿出点时间把它当作古典音乐再来听一次。
benben [2007-08-19 10:48 PM]
呵呵。谈不上发烧...只是比较追求音质``
有机会还是得向你多学习。看你的生活过得真丰富..羡慕中```
  • 1
Add Comment
你没有权限发表留言!